2006/09/10 | 寂寞沙洲冷
类别(Daily) | 评论(0) | 阅读(96) | 发表于 18:14
歌手:周传雄
专辑:星空下的传说

等你走后心憔悴
白色油桐风中纷飞
落花随人幽情这个季节
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
不断拨弄离人的眼泪
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
伤感一夜一夜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黄昏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蝶
孤燕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渐渐恨之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这首词是写给一个叫小超的姑娘,她很倾慕苏轼的才华,可是苏轼对她只有怜惜的感情,何况他有妻室众多,红颜知己也不少,小超是朋友的女儿,这样是要耽误人家终身的。他还帮人家姑娘做过媒.可是小超对他就是痴心一片,谁都不要,最后郁郁而死.站在小超的坟头,看着一只离群孤雁哀叫飞远,苏轼写下了这首卜算子。


《卜算子 黄州定慧园寓居作》读后随笔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苏轼的诗词歌赋也算读过不少,但从未将这首作为名作给予重视。但当五岁的女儿用她稚气的童音诵读时,我突然感觉有针在我心头刺了一下的感觉,于是细细品读起来这首词。

词中先写幽人独处无人见,又写孤鸿寂寞无人省,运用双关手法将幽人孤鸿两两相应。幽人即是孤鸿,孤鸿又是幽人,苏轼以幽人自指,又以孤鸿自比。孤鸿甘愿寂寞,自守在冷漠的沙洲,而不愿栖息于高寒之枝,又有谁能理解它心中隐含的苦痛呢?孤鸿高洁的形象不正是苏轼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自我形像的生动写照么?在万籁俱静的沙州夜晚,残月、疏桐、孤鸿《卜算子》会向你展开了一幅清空幽绝的图画,再读时你会甚觉清冷,寒气逼人,会让你的心头忍忍作痛,又敬佩作者"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的执著。

读着,我仿佛看到苏轼那孤寂难奈而悲慨难遣唯纸笔聊以伤怀的飘逸脱尘气质和形像。品读这首词,让我又一次地把苏轼的形像和古化其他文人墨客作一对比,他的形像在我心中树立的丰碑是其他诗人不能达到的。因为苏轼的一生,经历的风浪太多,人生的起落,仕途的荣辱,也许丰富的人生阅历才有他不同风格不朽之作千古传诵。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他遣词造句的精工与完美,信手拈来却是千古绝唱。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语浅清深,堪称悼亡词绝唱。在千里之外的密州,悼念亡妻,真实地表现出了性情中人英雄亦儿女,方是人间龙凤的深挚情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了《水调歌头》,中秋的祝福便是空前绝后,馀词尽废。文豪心中悒郁,在那个时代不借酒及文字抒发胸中的块垒,又能怎样?他乐观而豁达,全词外形豪放高昂,但实质却是无可奈何的,以歌当代哭,用心良苦,方式极妙。后人阅读中又有多少人能体会这份作为兄长的感情。

《大江东去》因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而又别称词牌《酹江月》,词中文豪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用旷达之语进行了抒发,这该是具有怎样胸襟的巨人啊!那种潇洒粗旷真的是一种美,美不只是一种外在形像,它更是一种感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将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中,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这种心志,是不是也吻合生活在当今纷杂社会中的我们受挫折时的心境呢?!而身处逆境之中坦然处之的古今又有几人能有东坡的飘逸和脱尘?

可以说苏轼几乎是一位全能的艺术家,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及书画都雄视千古。喜欢读苏轼的作品,更因为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喜欢他的风格。欣赏他那种在挫折孤寂之中仍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心态和情怀在我所读的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中是不多见的,他感情深挚,胸襟开阔,见解卓越,才气飘逸;他的作品意境廓大,深邃,富有哲理而又不失情趣。他从做人做官做文都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欣赏他的后人,无论在人生得意还是失意的情况都能神情自若,步履从容。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42]
About me[1]
Favorites[2]
Works[0]
Daily[39]